大家好,我是穆宁。今天是日更的第9天。
自参加工作以来,我入职过很多家公司,传统行业公司,国企和互联网公司都待过。
说来也巧,不论在哪家公司里,总会遇到几个属于典型的“勤学好问”的那类人。
而我自己,也经历过这样“不懂就问”的阶段。因为长辈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,遇到问题就要问,不要不好意思!
但是现在我明白了,不懂就问这件事,是存在使用场景的。就像我们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,所采用的运营策略也是有差异的。
我们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件事,那就是学生时代和步入社会以后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。
我们总是习惯把小时候上学时候养成的习惯带进成年人的社会,还是“学生思维”。
一遇到问题就要问父母、问专业人士、问同学、问朋友,从没想过尝试自己解决问题。
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:“不懂就问”只适合学生时代的我去使用,而不适合进入职场后继续使用。
学生时代我们还没有建立独立认知的能力,自然可以不懂就问。但进入工作进入社会后,认知能力是我们的核心能力。
如果继续采用学生时代不懂就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,你的认知水平自然不会提升,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弱。
因为你总是在团队里扮演那个提出问题的人,而不是独立思考问题,解决问题的人。
接下来说第二点,“不懂就问”也许是个伪命题。因为职场里关系错综复杂,不懂就问的最后就是“无人可问”。
在学校的时候,不懂就问、不耻下问是个好习惯,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向别人请教获得真知灼见,进一步提升自己 。
老师也会夸赞我们,“穆宁同学学习态度非常好,遇到问题总是不懂就问,大家应该向他学习!”
可是在职场里,你敢吗?
你见过哪个领导,在部门例会上跟大家表扬“不懂就问”的你?
“我们这位叫穆宁的员工在工作里遇到任何问题,都会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,态度非常好,大家都要向他学习!”
这种“夸赞”真的太诡异太难发生了。当然部门存在学徒制度的特定行业和职业,可能会存在这种“夸赞”,但是毕竟是少数。
进入真正的职场,更多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战场。不懂就问也许并不能为你加分,还会让自己被踢出局。
有人会说,太夸张了吧,职场是战场,有点危言耸听吧。诚然,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时期,自然不会像战场一样惨烈。
但是现在这种大环境和企业发展状态下,还能说不是吗?职场里的每个人想的都是两件事,要么苟住,要么开卷。
激烈的生存竞争状态下,职场上的关系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彼此之间的竞争更加直白和明显。
是,你确实“不懂就问”了,但是人家会真心实意的告诉你吗?你们可是竞争关系啊。
人性有恃强凌弱的弱点,你什么都问,别人会无形地看不起你。
跟你同级的员工如此,你的上级和领导更是如此。一个“不懂就问”的低级问题,可能会让你一些好机会。
如果你问了领导一个不经过思考的基础问题,领导不仅会觉得你在浪费他的时间,还会觉得你这个人毫无独立思考能力。
这也就引出了我想说的第三点:一定要把握不懂就问的尺度,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,尽量不要麻烦别人。
举一个今天我们“看本质”群里的例子,一位群友向大家提问了一个有关BI平台的问题,询问可否有相关方案的经验。
群里来回讨论了几句以后,这位群友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大家虽然也想帮忙,但似乎总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我看到这个问题之后,在群里继续追问他:BI有三种类型,一种是应用型,一种是技术型,一种是综合型。你要的是哪一种类型?
他说技术型。我说好,技术型来说,根据面向的部门不同,也会分为数据集市模式、数据仓库以及平行使用的模式。你们属于哪一种?
他一下子就明白了。原来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的原因,是因为缺乏下钻一层的深入思考,没有清晰的定位到那个本质问题。
很多时候你找不到问题的答案,是因为你自己都没通过独立思考把问题定义清楚,那怎么可能找到答案?
就像是,如果你们公司是技术型数据集市的需求,但是群里的人了解的都是应用型的流程可视化类需求。
大家出发点都不一样,但是因为都是对方不了解的领域,都觉得对方说的挺好的挺对的,但就是找不到答案。
提问的本质是沟通。如果双方的沟通出发点出现偏差,那就会大幅度降低沟通效率和质量。
沟通层面如果存在问题,那在根据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。
就像一个噪声叠加另一个噪声,带来的效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和,而是指数级的噪声。
最后总结一下。为什么说“不懂就问”不是一个好习惯?
1.“不懂就问”只适合学生时代的我去使用,而不适合进入职场后继续使用。
2.“不懂就问”也许是个伪命题。因为职场里关系错综复杂,不懂就问的最后就是“无人可问”
3.一定要把握“不懂就问”的尺度,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后,再去麻烦别人。
最后补充一条:提问的本质是沟通。如果双方的沟通出发点出现偏差,那就会大幅度降低沟通效率和质量。
想要得到答案,先得保证你表达的问题,就是你想要解决的问题。
以上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“产品思维模型”(ID:muningtalk),作者:穆宁爱喝vodka,36氪经授权发布。